翻页   夜间
我就爱文学 > 皇后又打朕 > 第四百五十三章 四夷宾服 万国来朝
 
  钱雲也行礼道:“明公且息怒,我这弟弟生得富贵,又是家中幺子,素来被宠着,从不知说话该委婉,明公年长,想必深明大义,还请宽容一二。”你知道宽仁是何物,那你宽仁好了!

  小皇帝笑眯眯地看着钱雲,虽然不需要,但被护着的感觉还不错哦。

  这边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,甚至盖过了戏曲的声音,人都朝这边看过来。

  林长年装作路人来打圆场:“不过两个少年人争辩几句,不值得大家伤了和气,都消消气,消消气。”

  “是啊,不值得。”

  众人纷纷劝,事情就这么过去了,那中年人带着孩子离开,众人又安静下来听戏。

  只有小皇帝还在想刚才的争论,不是气不过,是冷静地探讨:“前朝末年,余杭无比繁华,那就是盛世吗?朕总觉得不对。你们说,盛世应该是什么样的?”

  钱雲没开口,白翰林便得了在小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:“都用‘山外青山楼外楼’来称赞西湖繁华,却忘了他们只是把杭州当作汴京。大片故土还在敌人铁蹄下,怎么能被暖风熏醉?赵宋不思进取,最终连半壁江山也没保住。”

  “世人沉迷于眼前繁华梦的多,明眼看见远处危机的少,但士大夫应当看到,应当有所作为才是。社稷生死存亡之际,却整日只知道宴饮享乐算什么盛世,分明是纸醉金迷、醉生梦死的末日狂欢。”

  小皇帝点头:“是这个理。”向任长宗,“你觉得什么是盛世?”

  任长宗略有些窘迫:“腹中没有墨水,说不出所以然来。”

  小皇帝翻白眼:“哪个让你做文章了?”

  任长宗认真地想了想,说:“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”

  小皇帝逼着人说了,又无情地吐槽:“那情境不是不好,只是称盛世还是差了点儿。”用胳膊拐拐钱雲,“哑巴了?你说呢?”

  钱雲温和:“在下以为是君明臣贤,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  小皇帝点头:“可谓治世,但称盛世还差点儿。”

  这边窃窃私语引起了旁人的关注,邻桌的青年走过来:“在下以为‘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’,再教之以礼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,可谓盛世了。”

  小皇帝偏头:“是太平年岁,但说盛世还是差点儿。”

  白翰林问:“那明公以为什么才算得上盛世呢?”

  “盛世啊——”小皇帝的目光透过窗户,望着歌舞升平的西湖,“唯四夷宾服,万国来朝尔。”

  听倦了戏,小皇帝便带着众人离开,去外面吹风赏景。没有人注意到酒楼的后面,一个少年儒生对影自酌。

  却是林抚远。

  第二日,钱雲将塞到花盆里的文章拿出来,去找韩书荣:“这篇文章,学生与翰林学士都觉得极好,特请大人过目。”

  韩书荣接过:“以往都是一批批送来,这个专门送过来,是有什么特殊的吗?”

  “是啊,圣人不喜欢,所以,学生想请大人一起劝劝圣人。”

  韩书荣扫了一遍文章,觉得真不错:“待其他几位大人看过,再做决议吧。”

  钱雲行礼:“那就有劳大人了。”

  林长年回林府了,杜阳铭等人先看的文章,均是交口称赞。

  杜阳铭看着钱雲在文末批注的四个字“中正平和”,说:“仅凭一篇文章尚且难以推断作者的人品,倒是这钱三公子,真可当得起中正平和四个字。”

  于己能中正平和,于人可兼济天下。

  韩书荣叹息:“奈何圣人不喜欢这篇文章,只怕是要埋没了这个人才。”

  杜阳铭想了想,说:“真正的人才不会只有一篇佳作,让他再递交一篇,我们呈给圣人就是。圣人不可能记得住一面之缘的字迹。”

  韩书荣道:“如此,那便撕开糊名处吧。”

  根据对方的姓名和住址,联系到人,好通知他再递交文章。

  杜阳铭读道:“武林门外四里桑林小筑抱朴散人。原以为是儒生,没想到是一道人。”抱朴是道家术语。

  韩书荣了然:“怪不得圣人不喜。”

  现在该怎么办?这人才还举荐不举荐?举荐人才是要担责任的,如果举荐的人不堪用,自己的仕途也可能就此断送。

  杜阳铭沉默,韩书荣提议:“不如等林公回来了,再作商议。”

  林长年傍晚才回来,进府衙前面色阴沉得能滴水,回到住处却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。

  杜阳铭抱着一摞文章来找他,林长年笑着给他客套,一如往常。

  例行公事地翻看那些文章,杜阳铭和韩书荣都认可的,他通常不会反对。何况今日他回家办私事,原本他该干的活让别人分担了,他更不会再说别人干得不好了。

  但,翻到中间时,林长年骤然变脸,直接将那文章拿出来丢到一边:“这个不行。”

  杜阳铭状似无意地说:“这倒是奇了,翰林学士都对这篇文章交口称赞,偏圣人非常不喜欢。云泽才拿过来给我们看,希望我们能一起劝劝圣人,没想到林公你也不喜欢。”

  林长年苦笑摇头:“实不相瞒,这篇文章是犬子写的,那孩子肆意妄为不成器,还需要好好打磨,现在,就莫向圣人举荐了。”

  杜阳铭没往林抚远身上想,林长年儿子多,大概有像林抚远那样聪慧的天才,也有不听话的顽童,笑着安抚道:“少年人没有经受过磨砺,难免心性强些,不过令郎这文采可是非比寻常,可见家学渊源。”

  面对这样的赞誉,便是礼部尚书也不能免俗,林长年脸上拨云见日,心头的火也消了大半。

  当夜,便去武林门外寻这“桑林小筑”去了。

  桑林外有许多院落,无论是青砖大瓦房还是茅屋,一看就是农家院落,因为外面有劈柴,里面有农具有纺织工具,间或还能透过门窗看到妇人正在喂蚕。

  林长年将奴仆都留在桑林外,自己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,一家一家地找。

  桑林里的道路网像迷宫一样复杂,生人首次进来难免找不准方向,林长年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走重路了,大汗淋漓,无明业火蹭蹭往上冒。

  又接着走了将近半个时辰,直累得腰酸腿痛,连脾气都升不起来了,才看到一个崭新而整洁的茅屋。

  茅屋里面漆黑,倒是门口挂着两个黄表纸糊的灯笼,灯笼上画着同样的画:一个袒胸露腹的男人躺在草丛中的石头上,白眼看天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